发布时间:2022-08-20 13:20:26
2022
关注健康
-关注我们-
出现日光性皮肤病的原因
依据日光波长可将日光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引起皮肤病的主要是紫外线(UV )。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日晒伤、光毒性反应和光超敏反应。光毒性反应和光超敏反应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两者可同时存在或其中一种为主(表1)。
日晒伤
皮肤接受超过耐受量的中波紫外线(尤其是308nm)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多由于过度日晒引起。
光毒性反应
一种非免疫反应,任何个体接受超量日光照射后都会发生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后者多见于长期反复大量日晒者,如海员皮肤、光线性角化病、光老化等。
光超敏反应
一种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只发生于少数具有光敏素质的个体。光敏物质吸收光能后发生化学变化成为半抗原,并与体内大分子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细胞免疫致病。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速发型光超敏反应(如日光性荨麻疹)和迟发型光超敏反应(如多形性日光疹)。光敏物可分为内源性(如卟琳)和外源性(如泥螺、灰菜和磺痛骨灵丹多少钱一瓶胺类药物等)。
表1光毒性反应和光超敏反应的鉴别
这些日光性皮肤病您得知道
01
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也称为晒斑或日晒伤,是由于强烈日光照射后,暴晒处皮肤发生的急性光毒性反应。春夏季多见,妇女、儿童及浅肤色人群易发病。一般日晒后6小时左右,暴露部位出现弥漫性红斑,成鲜红色,边界清楚,峰值在12~24小时,后红斑渐淡和消退,脱屑,并留有痛骨灵丹临床应用色素沉着。皮损较重时可出现水肿、水疱,可破溃结痂。局部可自觉灼痛。皮损泛发时可有不适、寒战和发热等全身症状。日常预防应避免暴晒,并在暴露部位外用物理性遮光剂或化学性遮光剂,可根据个人皮肤类型选择遮光剂的防晒指数(SPF )。逐渐增加外出时间,提高对日光的耐受性。
02
日光性荨麻疹
日光性荨麻疹是由于日光诱发的一种速发的皮肤超敏反应,是物理性荨麻疹较少的一种类型。光照是其最主要的诱因,一些严重患者隔着玻璃,被可见光及人造光照射也可能会诱发该疾病。一些外源性物质,如焦油、树脂、苯恶洛芬、瑞吡司特、氯丙嗪等也可以诱发日光性荨麻疹。
患者皮肤暴露于日光下数分钟内,首先会产生瘙痒感或者烧灼感,然后出现红斑并且迅速融合成片,转变为局限性水肿,表现为典型风团,风团呈不规则状,无伪足,周围有红晕。一些患者在光照停止后10~20分钟后才开始出现风团,多数患者症状在1~4小时内消失。风团也可波及未直接照射区域,如果衣着单薄、遮盖较差,这些未暴露区域也可出现风团。少数患者也可能出现畏寒、疲乏、晕厥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多在数小时内消退。
对于日光性荨麻疹,若患者皮肤暴露于日光下出现红斑、风团、瘙痒等表现,应立即就医。若在上述症状外,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甚至出现晕厥、呼吸困难等,应拨打120寻求急救。
03
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特发性、反复发作的、以多形皮损为特征的常见光感性皮肤病,由迟发型光超敏反应引起。发病与季节有关,一般春夏季加重,秋冬季节减轻。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曝光部位(如面部、颈后、颈前 V 形区、手背和前臂伸侧),而头发及衣物遮盖部位多不累及。常在日晒1小时内自觉瘙痒,数日后出现皮损。皮损形态多样,常见的有丘疹、丘疱疹,也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或斑块,但对每一位患者而言,皮损常以单一形态为主。患者自觉瘙痒显著,一般全身症状轻微,但易反复发作,病程长短不一。日常预防应避免暴晒,外出时应使用遮光剂;易感者痛骨灵丹治不治滑膜炎也可在发病季节前,让皮肤适当地逐渐增加日晒或者进行预防性光疗以提高皮肤对光线的耐受力。
02
种痘样水疱病
种痘样水疱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光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自幼年开始发病,男孩多见,主要特征是日晒后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疱,继而糜烂、结痂,愈合后留有点状凹陷性瘢痕,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后可逐渐缓解或痊愈。皮疹初起局限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颊、鼻背、耳翼、手背等。局部皮肤潮红、肿胀,有红斑、丘疹、黄豆至小指甲大小坚实的结节,数日后迅速发展成水疱,水疱中央有脐窝,周围红晕,3~4天干燥或痛骨灵丹药效果破溃、糜烂、结痂,愈后留点状凹陷性瘢痕。皮损出现前往往先有灼痛或灼热感,有时伴瘙痒感。可伴发角膜炎而影响视力,可有指甲畸形、脱发,全身症状不明显。日常预防应避免日晒,外用UVA遮光剂或口服鱼肝油也有一定作用,能增强患者对紫外线的抵抗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