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6 10:16:47
罂粟壳(IC photo/图)
某些中药材供应商,干起了害人不浅的“贩毒”勾当。
最近,澎湃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包括河北安国市、河南禹州市、江西樟树市等多个国内的主要中药材集散地存在罂粟壳地下交易,多个药材商称他们长期以每斤500至700元不等的价格向从事卤味熟食、小吃早餐的摊贩或门店供货。部分罂粟壳供应商还可将罂粟壳打成粉或碎块状通过物流发货,还有商家甚至直接出售“没刮过浆”的罂粟果。在采访中,有药材商透露,其手上存货就有600斤之多。
罂粟壳中的生物碱含量虽然比果实要少,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长期食同样容易成瘾,还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可能造成慢性中毒。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将罂粟壳归类为“其他毒品”。2008年,在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中,罂粟壳就被列为非食用物质,禁止在食品中添加。
在中国,不良商贩将罂粟壳添加进食物或汤料中,是餐饮行业“公开的秘密”,且屡禁不止。通过法院历年公开的裁判文书可发现,除火锅店外,食品摊、胡辣汤店、羊肉粉(汤)店、卤味熟食店等都是重灾区: 2019年,王某在贵州省普定县马场镇经营如意来水城黑山羊肉馆,为“吸引顾客”,向织金县干鲜食品店的李某购买罂粟粉用于添加入自己调配的羊肉汤内,并加工成羊肉粉(面)、火锅等食物进行销售;2020年8月,被告人宫某在昆山市××灯镇以流动夜宵摊方式经营卤菜生意期间,向卤菜、酱料中添加罂粟,对外销售;2020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河南省襄城县胡某为给自己烧制的胡辣汤提鲜、提香,违法在其制作的胡辣汤原料内添加罂粟果,并使用添加有罂粟果的原料烧制胡辣汤向食客供应……据澎湃新闻统计,2020年至今年4月宣判的涉及非法添加罂粟成分的判例,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至少有155个。
罂粟壳在餐饮业泛滥成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应当承认的是,黑色产业链具有相当的隐蔽性,且自身在不断“进化”,在客观上确实为监管增加了难度。比如,随着手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一些买卖环节通过行话切口等手段逃避监管。在此次媒体的调查报道中,一些中药材供应商更是为罂粟壳披上了一层中药材的皮囊。
从罂粟壳的买方市场需求来看,归根结底还是餐饮从业者有利可图。然而,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却事实上存在对多数售卖添加罂粟成分食品的不良商家定罪较难、量刑较轻的问题。
定罪本就不易,量刑也有畸轻之嫌。很多小商贩认罪态度较好,能够被查证的数额不大,往往就会从轻发落并判缓刑。从现今已审结案件来看,被判有罪者大多是一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有很大比例适用缓刑,被判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者是少之又少。从处罚金额来看,犯罪人被处罚金通常在1.5万元以下。
中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一条规定,“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的,一律强制铲除”,构成犯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等。按理说,种植罂粟就很有可能获刑,深受牢狱之灾,此等处罚不可谓不重。然而,根据此次媒体调查,药材供应商称其罂粟壳是“从农村偷偷种植罂粟的老人处收购而来”。
此外,在澎湃新闻报道收集的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宣判案例中,河南非法种植罂粟案例数量高达34起,远远高出数量为8起的第二名云南。河南种植罂粟何以如此猖獗,是否有特殊原因,都值得详细调查。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罂粟壳是罂粟果被割取浆汁、除去种子及枝梗后的剩余物。那么可以用作提炼鸦片的浆汁原料又去了哪里?
民以食为天,餐桌虽小,安全却重。罂粟壳虽然成瘾性不如鸦片等毒品,但其毒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决不能忽视其危害。针对餐饮业罂粟壳泛滥的现象,应从互联网平台、物流渠道、执法、司法等多角度入手,进行信息联动,形成合力,共同铲除罂粟壳的黑色产业链。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杨昊